关于我们
定格2023 ∣ 国际观察年度复盘,过去一年海外车圈发生了什么?
攸忽之间,2023年已经成为过去。在回溯过去一年国际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时,我们发现全球各地涌现出一系列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在政策、市场和技术层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为行业未来的走向描绘出新的轨迹。
本篇将重点回顾2023年发生在海外汽车市场的十大新闻事件,展现全球汽车产业在复杂多变的技术趋势和国际环境中摸索前行的丰富图景。
全球最大联盟重组,雷诺日产“平起平坐”
在经历了4年的僵局后,雷诺和日产这段不算愉快的“联姻”在2023年进入新阶段。
1月30日,双方公布了达成的最终协议,雷诺以对日产持股比例由43.4%降至15%,且给予对方投票权为代价,换取日产对雷诺旗下电动汽车业务进行投资。此后,两家公司将拥有对方15%的有效股权和15%的投票权,实现“平起平坐”,纠正了多年来令日产不满的不平衡现象,同时也是双方的冲突根源。
雷诺在1999年,通过注资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日产,双方于2001年10月成立雷诺-日产联盟,雷诺居于强势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形势发生逆转,日产不满于不对等的资本关系。多年来,双方竞争和相互猜疑不断升级,陷入内耗。
股权结构调整后,雷诺和日产的紧张关系得到缓和,它们均表态称,今后将进一步加强联盟间的合作,通过可创造高价值的运营项目,重塑合作伙伴关系。当前汽车行业正快速向电动化转型,无论是雷诺还是日产,都面临着销量下滑和转型突围的压力,留给它们的时间不多了。
欧盟终妥协,放弃扼杀“内燃机”
在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压力下,欧盟决定暂时放内燃机一马。2023年3月底,欧盟理事会通过一项提案,允许在2035年后销售带内燃机的汽车,条件是这些汽车需要使用碳中和合成燃料。
所谓碳中和合成燃料,指的是生产过程中没有净温室气体排放或者碳足迹,比如用太阳能、氢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电,再把电力转化易于储存和运输的合成液体。这种合成液体可以被用在内燃机里。
此类燃料的生产和消费可以在碳循环中实现平衡,不过燃烧依然可能会产生有害排放。并且受到产能和成本的限制,这种燃料无法大规模推广。但相比于全面禁售内燃机汽车,这一替代方案也照顾了德国、法国等老牌汽车强国。
丰田换帅,全球最大车企大象转身
4月1日,全球最大汽车公司丰田汽车发布重大人事调整,社长丰田章男卸任,继任者为丰田旗下豪华品牌雷克萨斯总裁佐藤恒治。卸任后,丰田章男接替“普锐斯之父”内山田竹志,担任丰田汽车会长。
丰田章男2009年出任社长,他13年的任期中经历了电动汽车从萌芽到爆发的全过程,但因丰田章男个人对于电动车的消极判断,导致丰田汽车几乎完全错过了这一时期。基于佐藤恒治在雷克萨斯任上展现的团队领导力及对产品转型的前瞻性,外界更加期待佐藤恒治能给丰田带来巨大的变革。
事实证明,佐藤恒治在能源技术路线的选择上与丰田章男截然不同。上任后,他在一场关于丰田未来发展的发布会上坦言,当前丰田在电动化方面“应当值得反思”,并提出了包括“2026年前推出10款新的纯电动车型,并将在2026年前实现每年销售15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在内的全新电动化目标。
中东土豪造电动车,用“钱”铺路
中东财团对新能源汽车表现出特别的钟爱。
仅在2023年6月,中东资本就至少投资了三家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沙特阿拉伯投资部与华人运通签署了一项价值56亿美元的协议;长城华冠与约旦私营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阿联酋阿布扎比政府旗下的CYVN公司向蔚来战略投资约11亿美元,12月再次向蔚来追加投资22亿美元。
10月,位于阿布扎比的本奥米尔公司不仅与西菱动力成立了合资公司,计划投资7亿元开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还与极狐汽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将极狐汽车销售到阿联酋和沙特。同月,沙特主权财富基金(PIF)宣布与现代汽车合资建立一家高度自动化的汽车制造工厂,总投资超5亿美元。中国豪华汽车品牌BeyonCa也宣布与沙特投资集团AI Faisaliah Group(AFG)达成战略合作。
除了整车企业外,中东资本还投资了中国智能驾驶、出行服务和电池制造公司,包括宏景智驾、滴滴、新石器、创维、富士康、仙途智能等。储能、驾驶、电子……中东资本几乎覆盖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所有相关公司。不差钱的中东投资者们,正在“烧钱造车”。
“越南特斯拉”泡沫破灭,造车没有神话
2023年8月,越南造车新势力“VinFast”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股价暴涨超250%,市值飙升至86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法拉利、本田、宝马等老牌车企。几天后,它的市值甚至超过2000亿美元,爬升到全球车企市值第三,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
不过在站上最高点后次日,VinFast的股价狂泄千里,继上一个交易日暴跌44%后,市值仅剩下958.38亿美元,近1000亿美元灰飞烟灭。
资本市场的狂欢无从解释,股价暴跌或许可以从其表现平平的业绩窥见缘由。2023年VinFast在全球仅售出2.4万辆新车,与大众汽车和福特汽车的交付量相比相形见绌。迄今为止,公司尚未实现盈利,2021年净亏损13.48亿美元,2022年净亏损21.12亿美元,亏损还在继续扩大。
这家东南亚的造车新星成立于2017年,由越南首富潘日旺创办,是承载民族希望的“越南特斯拉”。不过,VinFast在美股市场经历的“滑铁卢”,已经撕碎了越南意图“弯道超车”制霸全球的美梦。
UAW“引爆”美国汽车工人“罢工潮”
2023年美国最郁闷的车企应该是通用汽车、福特和Stellantis三巨头了。从9月开始,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发起了长达46天、近5万名工人参与的大罢工。
除了大罢工带来的百亿损失,新达成的劳资合同还将导致底特律三巨头的劳动力成本剧增。三大车企将在未来4年半内给工人涨薪25%及获得其他福利。据德意志银行估计,新合同将使得通用汽车、福特和Stellantis的劳动力成本分别增加约62亿美元、72亿美元和64亿美元。
受三大车企涨薪影响,丰田、本田、日产、现代汽车、大众集团等多家车企也纷纷在美上调薪资,以阻止工人加入工会。不过,在领导罢工大获全胜后,UAW的势头正盛,工会主席费恩声称“我们能打败任何人”。
12月初,UAW组织美国13家未加入工会的汽车制造商的工人,开展加入工会的宣传活动,试图在美进一步扩张。而一向反对工会的特斯拉也在美国、北欧遭到工会阻挠。汽车行业的“罢工潮”正在向外蔓延。
高墙渐起,中国汽车出海“危”“机”并存
慕尼黑车展结束三天后,一盆冷水浇到了中国车企头上。
9月13日,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将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冯德莱恩认为,全球电动车市场充斥着平价的中国汽车,它们低价来自于巨额的国家补贴,而这正在“扭曲”欧洲市场。10月底,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三家中国车企被选中为目标公司,强制应诉。
此轮深度调查将持续数月。若欧盟调查发现存在补贴、对欧洲车企构成损害等情况,将启动征收反补贴税。一旦欧委会决定征收反补贴税,征收年限一般会持续五年,并且之后每五年,欧委会都可以通过复审程序续征。
与此同时,一直敦促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展开调查的法国,也在补贴上将中国拒之门外。2023年12月15日起,法国将根据家庭收入情况对售价低于4.7万欧元的电动汽车提供最高7000欧元的退税补贴。根据公布的名单,法国畅销的三款电动汽车——达契亚Spring、特斯拉Model 3和MG4均被排除在外,这三款电动车型均在中国制造,然后出口到法国。
反补贴调查会成为打击中国电动车行业的巨锤,还是成为促使中国企业加速出海建厂,以更好的合规性来迎接更大销量的契机,还是未知数。
严苛补贴细则落地,美国再放“大招”
12月2日,《通胀削减法案》针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的隐藏条款落地,从2024年开始,含有由外国敏感实体(FEOC)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的车辆将失去《通胀削减法案》税收抵免资格,并且从2025年开始,符合减免条件的电动车辆不得包含任何由FEOC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关键矿物。
FEOC包括中国、俄罗斯、朝鲜和伊朗政府拥有、控制、管辖或指示的个体。根据指南,所有在中国注册成立或中国政府持有其25%及以上股份的公司,都将被视为外国敏感实体。如果一家公司25%的董事会席位、投票权或股权由敏感实体持有,该公司也将被认为是敏感实体。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池企业已通过不同方式布局美国市场,以满足《通胀削减法案》的补贴要求。宁德时代通过技术授权的方式,为福特汽车代建美国电池工厂,国轩高科则直接在美投资建厂。上述出海项目是否被认定为FEOC,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Cruise“受挫”,自动驾驶路在何方?
硅谷的无人车巨头,从野心勃勃到失去信任,只用了两个月。
12月16日,通用汽车旗下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表示,将裁员24%,并解雇了首席运营官、政府事务主管等9名高管。上个月,Cruise原CEO Kyle Vogt和联合创始人Dan Kan均辞职。
2023年8月,Cruise还在为其Robotaxi服务被允许在旧金山全天候运营而“兴奋”,不曾想,10月的一起事故让Cruise经历了暂停经营许可、裁员、召回等一系列变动,Cruise由盛转衰。12月底,特斯拉宣布召回多达200万辆搭载Autopilot技术的车辆,加剧了对自动驾驶技术安全性的争议,业内“自动驾驶进入寒冬”之声渐起。
Cruise之外,其他自动驾驶领域的“明星”企业现状如何?Cruise昔日的竞争对手、背靠Alphabet的Waymo正忙于扩张机场服务;为汽车制造商生产自动驾驶相关系统的Mobileye,上市后股价翻倍;美国卡车自动驾驶公司Aurora,预计2024年实现无人自动驾驶卡车商业运营。
从烧钱,到大范围调整、裁撤,海外汽车行业,还在等待属于自动驾驶的一抹曙光。
有人“狂奔”有人“掉队”,造车新势力加速洗牌
谈及造车新势力品牌,除了我们熟知的国产“蔚小理”,还有来自大洋彼岸的“Lucid、Rivian和Fisker”三兄弟。虽然论知名度比不上电动车巨头特斯拉,但依靠不同的产品定位,三家新势力车企在美国市场也算明星企业。
三兄弟中,Fisker和Lucid均面临销量惨淡、主动减产和高额亏损的问题,与前两家的惨淡不同,Rivian的业绩正在走向健康。其三季度产量为16304辆,交付量15564辆,分别环比增长17%和23%。交付提升带动营收同比增长149%至13.37亿美元。
2021年是电动车企最风光的时刻,大部分公司在2021年至2022年间股价飙升,但一年多前,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新冠疫情引发的供应链瓶颈问题让汽车行业受到打击。2023年以来,高利率和对经济衰退的担忧抑制了消费者需求,促使市场领导者特斯拉大幅降价,造车新势力们也面临着市值缩水、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诸多问题。
在市场红利褪去和“价格战”的双重挤压下,那些在风口中诞生的初创公司,要么正在倒闭,要么还在苦苦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