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电话:13051199966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清林路1号世茂奥临花园

版权所有 © 1999-2018 北京云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803384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北京

七十年回望丨中国品牌:“星火”燎原

作者:
文 AO记者 郑劼
2023/07/26
浏览量

近日,一则来自德国《汽车周刊》的消息让大家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到中国品牌汽车之上。消息显示,奥迪正在考虑从中国车企手中购买电动汽车平台授权,以提高旗下电动车型的开发效率。奥迪拟收购中国电动车平台,不仅是其追逐电动化转型的一个代表性动作,更是中国品牌汽车长足发展的一方缩影。

中国品牌汽车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而起步,在过去近70年的时间长河中,一步一个脚印,不仅自主创新能力上弯道超车,赢得了销量、占有率的巨大提升,更是在品牌力、单车价值上持续跃升,从一枚小小的“星火”,成长为照耀全球汽车市场的燎原巨火。

 

自主能力:从模仿到创新

 

1953年,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起步,“如何造出第一辆自主轿车”成为当务之急。由于技术封锁,我国无法从国外引进设备,只好以法国Simca Vedette为设计原型,通过拆解-模仿的逆向研发方式,由第一汽车制造厂(一汽前身)于1958年打造出国内第一台中国品牌轿车,取名“东风”。

 

 

“东风”的诞生为中国品牌自造轿车打开了大门。随后几年间,参照大众“Type 30甲壳虫”的“井冈山”牌轿车、参照1955年款克莱斯勒帝国、凯迪拉克Fleetwood和林肯Continental的第一台中国品牌高级轿车红旗、参照伏尔加M21轿车的东方红BJ760、参照奔驰220S的“凤凰”牌轿车、参照威利斯M38A1的长江46型越野车也陆续破壳而出。第一代中国品牌汽车初见雏形,尽管几乎完全采取依葫芦画瓢的研发方式,生产过程也非常漫长和原始,但也在“星火”之间,初步奠定了中国品牌汽车的基础。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广汽本田、一汽丰田等合资车企遍地开花,落后的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以市场换技术阶段,中国品牌汽车被重塑“三观”,引入、学习海外先进技术,成为了解决中国品牌汽车发展的重中之重。以长安、奇瑞为代表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开始寻求外援,与海外车企进行技术合作。吉利、长城、比亚迪等民营车企相继诞生,它们站在既有的汽车工业基础上,使自主研发成为可能。

2004年,中央决策层把自主创新提升到国策高度,自主品牌从无人问津的困境中逐渐走出来,自主品牌迎来快速发展新机遇。从逆向研发逐步转为正向开发,自主品牌整车的质量品质、一致性和可靠性快速追赶外资品牌,逐步受到中国消费者认可。

 

 

2014年前后,中国汽车品牌核心技术迎来历史性突破。在这一时期,奇瑞、吉利、长城、长安、比亚迪等中国品牌自主研发的发动机陆续进入“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获奖名单。智能化、新能源等全新技术趋势也同期进入了中国品牌汽车的眼帘。2014年7月,上汽率先与阿里巴巴展开合作,首款搭载Ali OS的斑马智行系统的互联网汽车荣威RX5于2016年7月上市,打造出差异化的产品优势和形象,长城、广汽、长安、北汽、东风、北汽等争相跟进,引发智能化热潮。比亚迪刀片电池、长安智电iDD及原力技术、吉利雷神Hi·X、长城DHT等新能源技术的问世,也逐步打破了合资品牌的技术壁垒

从目前来看,重视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从传统汽车公司向科技出行公司转型,已经成为了国内车企的主流趋势。比如,长安科技公司已揭牌成立,践行“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的目标;奇瑞汽车正在加速向全球科技公司转型的步伐;长城汽车曾宣告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的目标转型;而东风也发布了“东方风起”计划和科技创新“跃迁行动”,给出了科技转型的方向。从模仿到创新,中国汽车品牌正全力奔向全球汽车产业的趋势前沿。

 

市场份额:从跟随到超越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汽车产业尚处于懵懂的萌芽期,那么从第一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开始实施那一刻开始,国内汽车市场便已经开始进入爆发的前奏。在《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国内汽车工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不仅逐步放开了单位公车限制(1984年以前县团级干部不能坐轿车),同时也首度提出鼓励汽车消费,允许私人购买轿车。

但在那时,中国品牌汽车几乎全部集中在商用车领域,乘用车尤其是轿车都是合资品牌的天下,自主品牌轿车产销量微乎其微。以发展最好的上海汽车制造厂为例,年产量还只有2000余辆,完全不能满足国家和个人的需求。中国汽车品牌的弱势,导致在当时的中国车市,进口与合资占主导,国产汽车却处处受限,举步维艰,尤其是2014年和2019年,中国品牌乘用车曾经遭遇两次“滑铁卢”。

2014年9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连续12个月下滑,一时间,“十二连降”的阴霾笼罩着整个行业,在当时被称为自主品牌乘用车“十几年来最严峻的挑战”,下滑的直接原因在于合资品牌的下探和挤压,本质原因则是自主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2019年4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已经连续13个月同比下滑,4月更是降到了近3年来的最低水平,跌破了40%这一红线(实际份额为37.13%)。虽然同是下滑,但伴随着中国汽车工业体系的发展完善、生产能力的提高,中国品牌汽车的抗压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在随后几年中,新能源、智能化的双轮驱动为中国品牌汽车带来了转机。

2022年9月后,中国品牌市场份额便稳定在50%以上,并在2022年12月达到新高,为55.2%。相比2017年、2018年40%左右的市占率,中国品牌在五六年时间里涨了近10%。

 

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6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53.1%,上升5.9个百分点,首次实现了半年度份额超50%,呈现出“燎原”态势。具体来看,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比亚迪、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这些具有先发优势的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赛道已占据主导地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流合资车企风光不再。乘联会上半年厂商批发销量排行榜前五名,从高到低依次为比亚迪、一汽-大众、长安、奇瑞、吉利,自主品牌占据四席之多。

在原材料成本上涨、缺芯影响生产的多重打击下,中国品牌汽车为何还能一路走高?或许,离不开自主品牌在品牌发展与产品革新方面的持续发力。近年来,自主品牌不断面向年轻化推动企业转型,打造新品牌新形象,并在产品研发、生产平台方面加大投入,推出越来越吸引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开始取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此外,凭借对国内市场需求的积极响应,自主品牌在新营销以及新服务方面也更下功夫,不断给用户创造新的购车环境与服务体验,这让自主品牌在更年轻的主流用户群体中不断积累良好口碑。

 

品牌力:从弱势到高端

 

中国品牌汽车真正的成长,还要从加入WTO开始算起。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中国汽车产业被一股“狼来了”的气氛笼罩。在“群狼”眼中,中国汽车品牌被视为最弱的那一方。技术、资金、人才、技术、产品、经验、品牌影响力,无论从哪个维度看,都与发展了上百年之久的外资品牌云泥之别。事实也证明,由于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自主品牌之路走起来充满了艰辛,以至于一度出现了关于自主品牌有没有出路的讨论。

 

 

与此同时,一些各具特色的新面孔开始打破行业的沉寂。2001年,吉利获得生产资质,成为国内首家民营车企;同年,奇瑞凭借上汽的“准生证”生产了上汽奇瑞风云轿车,当年产量超过2.8万辆;次年5月,长城以国内首款经济型SUV赛弗,公开亮相;2003年,比亚迪收购秦川,宣布进入汽车市场。此后一发不可收拾,20世纪初期,荣威、奔腾等争先抢入,比亚迪F3、奇瑞QQ等明星车型集中攻占10万元以下空白市场,以错位竞争打破合资统治地位。

2007年,中国汽车品牌迎来巨大转折点,当年,《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开始实施,国内汽车市场掀起了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浪潮。在接下来的2008年,车市遭遇寒冬,刚刚开始起飞的中国汽车品牌增速跌落冰点(1.9%)。这时,中国品牌开始了向上突破的尝试,吉利与奇瑞开始实行多品牌战略,北汽收购萨博,吉利收购沃尔沃,但多番尝试之后,仍然未能突破10万元壁垒,一直到2012年,中国品牌乘用车依然集中在5万-8万元价格区间。

 

 

直到2013年,中国汽车品牌通过SUV异军突起,才迎来了真正的自信时刻。2013年,以哈弗品牌独立为标志,中国品牌SUV战略开局;2015年被称之为中国品牌SUV发展元年,产品密集上市,仅上海车展期间,在全部184款首发新车中SUV占到63款,中国品牌71款首发新车中,SUV占到35款,占比逼近一半。在SUV的带动下,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持续上扬,到2016年,增幅已经回升到27%以上,与此同时,1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也持续升高。

2017年开始,吉利创办领克,长城推出WEY,自主品牌掀起高端化热潮,以RX5、博越等为代表的中国品牌全新一代产品也迅速被市场认可,价格突破了15万元壁垒,与合资车型正面交锋。

接下来,中国品牌车企紧抓新能源、智能网联转型机遇,继续坚持向上突破与技术创新,中国在汽车电动智能化变革中的引领优势日益凸显,中国品牌汽车品牌力与单车价格更是水涨船高。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给《汽车观察》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单车均价为6.05万元,2021年突破10万元门槛为10.53万元,2023年上半年达到13.3万元,相比2011年实现单车均价翻番,开始进入韩系及日系车型的领地。

 

中国品牌乘用车单车均价变化

来源: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单位:万元


到了2023年,比亚迪仰望U9、埃安Hyper昊铂、蔚来ES6、阿维塔11、极狐阿尔法S 先行版、岚图追光等一批中国品牌高端车型集中亮相,售价普遍突破30万元,部分甚至超过百万元,进入豪华甚至超豪华市场,中国品牌的价格天花板不断被打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回望70年悠悠岁月,中国汽车品牌在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诞生,在合资的缝隙中成长,经历了从模仿到创新、从跟随到超越、从弱势到高端的进化之路,最终在技术革命的大潮中实现了华丽的蝶变。

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