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激发新质生产力,在“卷”中实现转型升级
在新一轮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国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探索了一条成功之路,不仅培育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
那么,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汽车产业有哪些具体体现?在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汽车行业原有的巨大产能如何合理、有效地转换?如何让黑科技转化为市场竞争和盈利的武器?本土品牌与合资品牌、传统车企与新势力,如何优势互补、良性竞争?中国品牌向上还须迈过几道坎?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车企的未来发展,也深刻影响着整个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6月7日上午,在“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企业家高端对话环节,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王俊,江汽集团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马翠兵,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鹏等几位嘉宾,围绕“激发新质生产力,走中国汽车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一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EDP讲席教授薛旭主持了这个精彩环节。
王传福:不必焦虑,积极拥抱“卷”
时隔几年,自主品牌市占率发生很大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战略指引下获得巨大成功。但在当前,面临国外一些措施、政策和高关税壁垒,王传福表示:“国外政治家们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表现得很焦虑,甚至有的很害怕,反而说明我们自身真的做得不错,不强别人不会怕。”
汽车行业发展有喜有忧,有挑战也有机遇,新能源汽车也是如此。在王传福看来,无论是卷价格、卷技术、卷规模,还是卷流量,其实都是一种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的核心是过剩的经济,“只有过剩才竞争,竞争才能产生繁荣,这是自然规律,不必焦虑。所有企业家都要积极拥抱、参与这种卷,真正在竞争中走出来。”
中国要想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新能源汽车是必由之路。王传福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的理解是:“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燃油车是大势所趋,势不可当,这场变革的核心实际上是技术的革命,技术在这场革命中一定是主驱动力,用技术创新来推动企业发展,最终推动国家和工业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王传福还强调:“在变革时期,三年可以让一个企业腾飞,也可以让一个企业倒下,如果能领先三年,就可以在这场高度竞争的革命中取得领先地位,这就是比亚迪走过的路。”
李书福:“卷”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李书福认为,中国发展电动汽车的战略取向有三点:首先是能源安全,其次是大气质量及碳排放控制,还有一个就是产业链升级。他补充道:“关于产业链升级,中国汽车工业确实取得了巨大进步,赢得了很多市场份额,但我们一定要冷静分析,在汽车产业链上还存在哪些‘卡脖子‘问题。”
中国汽车工业的内卷程度全球第一,价格战一浪高于一浪,举世无双,这种现象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如果市场化水平高、法律健全及执法严格,透明公平竞争就是好事,反之就是坏事。任何产业的健康发展都必须表现在投入产出比方面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无穷无尽的内卷,简单粗暴的价格战,其结果就是偷工减料、造假售假和不合规的无序竞争。”李书福表示,只有依法健康竞争,才能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当今中国不缺造车企业,欠缺的是有创新力的汽车零部件生态环境,欠缺的是有原创能力的汽车安全软硬件科技公司,欠缺的是有竞争力的工业软件供应商及具备原创能力的汽车公司。”李书福表示:“依靠发展智能电动化汽车产业的历史机遇,带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发展是一项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张兴海:坚决走联合跨界之路,不单打独斗
张兴海对行业发展有三点思考:一是致敬用户,敬畏消费者;二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以用户为根基,夯实核心能力。“首先,正是有了广大用户的支持,才有了中国汽车产业成为全球第一的规模;在用户的包容和支持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也拿下了全球第一,这两个第一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可亲可爱的汽车用户。”张兴海补充道。
张兴海还强调,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培育新质生产力。如今,中国汽车产业呈现出国企、民企和外资企业多元发展局面,也呈现出多元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这些都为构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做智能电动汽车八年来,可谓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在风雨过后见到彩虹。八年来,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地做三个坚持:坚持软件定义汽车,坚持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坚持长期主义。总之,赛力斯坚决走联合跨界之路,不走单打独斗之路。”张兴海如是说。
王俊:科技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长安汽车连续五年实现高位增长。今年车市主打一个卷字,但在王俊看来,卷毕竟是一个动词,如果一直不停地把视角和角度放在这个动作上,可能真的是很焦虑。先迈左脚还是右脚?先打流量还是先用流量?可能都是话题。过度竞争带来求同存异时,也会带来劣币驱逐良币。
王俊认为,新质生产力落实到汽车行业应该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具备融合创新的生产要素,这是最底层的逻辑和要件。汽车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仅需要钢铁、机械和石化等传统工业,更需要融入5G、AI大模型和大数据要素,这些都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全新动能。
二是必须具备全球领先的创新技术,科技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只有通过先进技术的搭载和赋能,才能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创造出面向未来的数字产品,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生态。
三是新质生产力必须转化为可变现落地的产业成果,除技术上闭环外,还应实现商业上的闭环,落脚到消费者可触摸、可感知和可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上。只有将先进的生产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结构,切实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最终体现。
马翠兵:机制创新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有效保障
马翠兵总结了对新质生产力的三点看法:技术创新是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绿色低碳是持续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机制创新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有效保障,“对于汽车产业而言,主要体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上。”
从江淮汽车的实践来看,近年来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技术产品创新,并通过数字化转型为企业赋能。2024年前5个月,江淮汽车整体研发投入13.4亿元,同比增长64%,研发比重超过7%。
江淮汽车积极贯彻绿色、低碳理念,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和绿色生态为抓手,一体化推进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发展。具体来看,一是在绿色发展方面,全面布局纯电、混动和氢燃料,通过研发创新提高产品的节能水平;二是在绿色工厂建设方面,在12个厂区建立光伏电站;三是加快绿色生态的构建,积极推进上下游供应链发展。
在人才方面,江淮汽车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工作,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江淮汽车研发队伍总人数达到25000人。今年是江淮汽车成立60周年,未来,将继续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持续强化技术和产品创新,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向智能新能源方向转型升级。
刘鹏:谋求技术与品牌价值的有序提升
上世纪60年代,中国街头巷尾行驶的小汽车寥寥无几,当时汽车产品距离大多数人的生活比较遥远。在1964年广交会上,一位顾客订购了多辆丰田皇冠轿车,这个时间节点被视为丰田进入中国的开端。
回顾丰田走过的历程:20世纪60-70年代,与中国汽车界开展友好交流,摸索本地发展;90年代生产零部件,开展合资生产;2000年开始立足中国,全面开展本地化生产和销售;2010年大力推进本地研发和事业推进,向移动服务提供商转型。
六十年代弹指一挥间,未来丰田还将陆续推出多款符合中国消费者的纯电车型及插电混动车型。“世界上有多少消费者,就有多少种价值观和需求,未来不是由个别的企业或者个人所决定的,而是大家共创的,这就是丰田的想法,也是丰田长期坚持本地化承诺的体现。”刘鹏说道。
实际上,丰田在华发展历程,也是中国汽车工业腾飞的缩影。从最初引进技术和产品到如今生产研发全面本土化,并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丰田通过合资合作技术转移,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了大量人才,提升了制造业的工艺水平,也推动了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
刘鹏还表示,丰田希望与业界合作,努力实现智能电动汽车发展,为中国碳中和及社会发展做贡献,“未来丰田将继续坚持用户至上,用精益求精的品质去建设市场,谋求技术与品牌价值的有序提升,力求跑得远、行得稳,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