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GTM2023全球科技出行大会成功举办
2023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进入白热化竞争的“新周期”,在产业剧变的背景下,由科技出行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亿欧汽车举办的亿欧汽车GTM2023全球科技出行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以“穿越周期·破风远航”为主题,聚焦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演进,与主机厂、供应链企业、科技公司、科研以及投资机构共话产业发展前景。
大会期间,来自新能源领域的知名高校等权威学者,与奇瑞汽车、极越和三一集团等整车企业,亿咖通科技、Momenta、大卓智能、智慧互通、优咔科技、经纬恒润、清陶能源、SAP、智加科技、寅家科技、星河智联和未来黑科技等供应链和科技企业,北汽产投、博原资本、辰韬资本、千乘资本、恒旭资本、和高资本、凯联资本和长城资本等投资机构的嘉宾,一起讨论了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分享了众多精彩的洞见。
“内卷”已翻篇,中国汽车只谈“生死”
论坛伊始,亿欧执行总经理、亿欧汽车总裁杨永平表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销量连续多年还在两千多万辆徘徊,行业在结构性变革中正在经历智能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车产品的存量零和,什么时候销量能够突破3000万辆,行业会达到一个新拐点,内卷也将告终。
在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的新周期,“内卷”似乎已经成为了中国整车企业、供应链企业、投资界和学界的共识。但在GTM2023大会上,和高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文超表示,中国汽车产业链面临的已经不只是“卷”的问题,而是企业的“生死”抉择问题。
在黄文超看来,随着华为与多家车企开展智能化领域的深度合作,以及蔚来开放与多家车企的换电合作,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生态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从主机厂到供应链企业都要在新的生态体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宗巍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逐渐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品牌分化的影响会非常深远,消费者盲目追捧合资品牌的时代一去不返了,特别是在选择智电产品时往往首先考虑自主品牌,同时已经边缘化的企业和品牌恐怕会更加艰难。
此外,刘宗巍还表示,碳中和与万物互联两大驱动力将催生出“新汽车”大生态,“新汽车”基于数据,能够自我进化和自我迭代,将成为未来社会最大的母生态。
觉非科技CEO李东旻在分析中国车市的未来格局时表示,最后的“玩家”可能只有10家,名额并不多。今年,智能电动汽车的竞争还集中在20至30万元区间,明年会进一步杀入10至20万元区间,这也是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最大的价格区间。
作为来自整车企业的科学企业家,奇瑞汽车副总经理、大卓智能总经理谷俊丽表示,我们未来3年要把自动驾驶的渗透率达到70%以上,自动驾驶产品要如何应对5万-35万的各个车型区间不同的用户群体,对于行业来说是个重要问题。任何一个商品它有两个属性,第一是体验,第二是价格。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体验来买单,这是用户做购买决策时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一切回归用户逻辑,这是我们做事的底层逻辑。
Momenta副总裁黄驰也表示,“一个飞轮”是数据驱动的AI飞轮,这里面就离不开量产智能驾驶和L4完全无人驾驶这“两条腿”,量产智能驾驶提供海量数据,帮助训练L4的算法;而L4的完全无人驾驶,提高了量产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上限,持续提升量产智能驾驶的功能和性能,“两条腿”交替进步,最终实现规模化的无人驾驶。
在谈及自动驾驶时,优咔科技CTO李勋宏认为,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正在从过去的规则驱动演进为数据驱动。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格局和技术演变,亿咖通高级副总裁蔡莉莉在谈及未来的行业竞争时表示,汽车座舱的未来发展重点,在于它能为车主和用户提供怎样的情绪价值。它作为与车主和用户直接接触的触点,只是汽车智能化体验中的一部分。从更广的视角来看,座舱品牌需要考虑到用户在整个出行过程和生命周期中,如何能够为他们提供更持久的情绪价值。
众所周知,智慧交通网络的建设是自动驾驶落地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在智慧互通副总裁兼智能网路BG CEO王伟看来,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路网技术,将带来智能交通产业的众多创新应用。
作为智能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动力电池产业的竞争也已白热化。特别是随着部分日系企业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固态电池装车时间表,中国企业可能面临新的挑战。所以清陶能源总经理李峥认为,中国可以依靠完备的动力电池产业链,通过迭代升级的方式实现全固态电池装车量产,这是不同于日韩等国的中国模式。
中国“卷”助力智驾智舱飞速发展
12月6日下午,来自智驾智舱相关的软硬件科技企业的创新者们共聚一堂,一同展望2024年中国智驾智舱领域的战略技术趋势,探讨中国汽车产业的科技底色与创新活力。
易航智能创始人兼董事长陈禹行认为,自动驾驶量产进入到以BEV+Transformer为关键技术、以城市NOA为典型应用的3.0阶段。一直坚定走 “渐进式”路线的公司,依托1.0阶段ADAS、2.0阶段高速NOA量产项目中积累的工程化经验、感知算法能力和广泛运用到量产车型上的数据闭环系统,将在这一轮竞争中显现巨大优势,并为下一代端到端方案奠定坚实基础。
在行业就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争论不休时,寅家科技创始人兼CEO陈寅仁表示,没有绝对最优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只有配合不同的整车厂在不同的特定的场景之下最好的应用。
FUTURUS未来黑科技汽车业务总裁邹丽聊道,车企正越来越多地在智能座舱中采用HUD增强现实显示技术,未来,HUD将不仅仅是从功能上合并传统仪表和中控,而是在体验上成为人车交互的窗口,成为座舱内真正的交互第一屏。
“纯视觉一定是智驾的未来,”极越用户发展负责人杨振表示,“结合BEV+Transformer,以及OCC占用网络,不仅可以让纯视觉智驾方案更安全、更可靠,还可以覆盖更广的范围。”
圆桌环节,嘉宾们就《E/E架构中央集中发展趋势下,舱驾融合为车载计算平台带来哪些挑战与机遇》展开讨论,黑芝麻智能CMO杨宇欣说道:“舱驾融合是必然趋势,每个行业推动这种架构创新的先行者通常都是芯片公司,这帮助车企将系统成本大大降低,在中国产业链和生态链的配合下,芯片公司能够为汽车行业提供高性价比的、适用于中国市场的解决方案。”
博原资本副总裁丁浩认为,中国的“卷”帮助了我们的座舱在实现快速跃进,现在所有的座舱产品端,其高集成度和双芯片方案都在支撑我们在满足主机厂各种各样的需求。
“在技术上,城市场景依然是智能驾驶需要越过的一个山坡,但是随着城市NOA的落地。未来一旦越过城市这个“山坡”,智能驾驶将会是一马平川。”Polytalent私董会教练武文光表示。
“安全问题”始终是自动驾驶领域绕不过去的议题,图达通高级副总裁罗思维表示,在这样一个阶段,安全话题需要得到格外的关注。当MPI真正达到亿公里量级,对消费者来说才是真正可以信任的智能驾驶。
他提到,在这一跃迁的过程中,高性能激光雷达是不可或缺的传感器。高性能激光雷达为整车及车路协同系统等提供高质量的三维空间数据,用可靠的深度信息为整车带来关键的感知冗余,提前精准识别障碍物,助力实现整体感知能力和安全性的提升。
星河智联CPO汪华锋表示,围绕儿童、老人等用户群体,以及工作、办公、学习甚至车辆控制等场景,都可以利用大模型对智能座舱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重构。
在随后的圆桌环节,嘉宾们就《智能座舱如何打造用户安全舒适的驾乘体验》展开讨论。
艾拉比副总裁丁羽表示:“随着车主在车内逗留的时间越来越长,用户对汽车场景化的需求凸显,更多的娱乐功能将随之陆续上车。OTA核心能力就是把更多、更好的功能和应用等内容持续不断地带给车主。”
千乘资本合伙人方昕针对结合目前市场情况提出,以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会深度的赋能智能座舱,并重新定义智能座舱的交互体验和水平。2024年,我们可以看到大模型智能座舱将席卷整个汽车行业。
论坛活动的最后,基于对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长期关注,亿欧汽车研究副总监李浩诚上台发布了《2023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洞察研究报告》,他提到2023年,高速NOA功能已进入0-1快速渗透阶段,因此在实现高级别智能驾驶功能量产后,如何解决“长尾”以及打造高性价比的智驾方案成为行业需要面临的思考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