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电话:010-6493779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28号院15号楼102室

版权所有 © 1999-2018 北京云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803384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北京

广汽丰田大裁员,日系车也不香了?

作者:
文 AO记者 陈秀娟
2023/07/28
浏览量

2023年以来,中国汽车市场“内卷”愈演愈烈,除了一轮轮“价格战”外,裁员潮也席卷而来。出人意料的是,去年销量突破百万辆的广汽丰田,近期也爆出裁员的消息。

7月24日,广汽丰田被曝“提前终止了约1000名劳务派遣员工的合同”,而裁员原因是迫于价格战和新车销量下滑的压力。

一天后,广汽丰田针对此次裁员事件给予了回应:“本次是广汽丰田的正常阶段性调整,对象为部分劳务派遣员工,不涉及正式员工。广汽丰田根据市场形势变化,经慎重考虑,依照与劳务派遣公司的协议,停止部分派遣。”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2年,广汽丰田员工总人数为1.9万人,其中社保参保人数为1.72万人。这意味着,有近1800名员工为非缴纳社保的派遣人员。如果“裁员1000人”则表明广汽丰田直接裁掉了超过一半的劳务派遣人员。

 

从中国汽车市场“金九银十”的行情来看,一般下半年销量会超过上半年,下半年也是各家车企冲销量的好时机。而广汽丰田在下半年刚开始的7月就大幅裁员,意味着今年上半年销量下滑对其冲击不小,这也进一步反映出广汽丰田对下半年市场形势的不自信。

数据显示,2022年,广汽丰田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辆,达到100.5万辆,占广汽集团243.38万辆总销量的41.3%,是广汽集团销量贡献最高的品牌。然而,今年上半年,广汽丰田累计销量为45.28万辆,较去年同期下滑了9.48%。尤其是6月,虽然8.7万辆的销量创下2023年的单月销量新高,但下滑幅度高达13.55%。

曾几何时,在燃油车市场,汉兰达、赛那等车型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加价状态,正是凭借它们,广汽丰田赚得盆满钵满。如今,这些车型风光不再。数据显示,今年6月,汉兰达的销量仅6 835辆,相比巅峰时期已近腰斩。而赛那6月销量仅5 850辆,只有同类车型腾势D9销量的一半。

在新能源市场上,广汽丰田打响了合资品牌降价第一枪。今年2月,广汽丰田宣布,纯电车型bZ4X限时直降3万元。然而,降价策略并未换来销量的提升。数据显示,今年6月,广汽丰田bZ4X月销量为1 019辆,上半年累计销量仅为4 132辆。在国内SUV市场,广汽丰田bZ4X 6月的销量仅占0.11%的份额,排名第147位,存在感不言而喻。

对于广汽丰田下滑的原因,业内普遍认为,主要是由于其电动化转型动作过于迟缓,导致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存在感并不强。丰田在电动化的转型上一直备受争议,对于纯电动的态度也是摇摆不定。在丰田看来,一方面,电动化只是过渡技术,真正的未来应该属于氢能源;另一方面,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会给电力、电网设施和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此外,车辆的品质问题也是导致广汽丰田销量下滑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国内各大汽车投诉平台,均可看到关于广汽丰田产品续航虚标、车机卡顿、隔音差等投诉信息。

事实上,“价格战”和“销量下滑”并非广汽丰田一家所面临的问题,而是几乎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共同面临的处境。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累计销售汽车952.4万辆,同比增长2.7%,自主品牌销售份额达到50%,同比增长4.2%。与之相对应的是,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均下滑。其中,德系与美系则分别下降1.6%和0.9%,日系同比下滑幅度最大,达到3.7%。

聚焦到日系车市场,今年上半年,丰田在华销量为87.94万辆,同比下滑2.8%;本田在华销量为52.97万辆,同比下滑22%;日产在华销量为35.85万辆,同比下滑24.4%。

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幅下滑,让日系车企们感到危机四伏。三菱汽车CEO加藤隆雄日前在财务会议上表示,有必要对销售低迷的中国市场业务进行结构性改革。此前,三菱在华合资企业——广汽三菱因销售不景气进入临时性停产阶段,并计划进行人员结构优化。广汽三菱做此决定,背后是其当前销量远不达预期的窘境。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广汽三菱销量为3 969辆。

此外,刚刚履新不久的马自达社长毛笼胜弘在7月16日坦言,由于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马自达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在未来一年甚至18个月内的业务状况,将会变得越来越艰难。

日本Nakanishi Research Institute的代表分析师也表示,日本车提供的品质及燃效等价值在用户中没有产生反响,目前出现了结构性衰退,并表示丰田两成以上、本田三成以上、日产四成以上依赖中国业务,而这一支柱业务在下一财年有倾塌的风险。

在国内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目前燃油车的市场份额正不断萎缩,企业若不加速转型跟上电动化发展趋势,将面临很大的市场挑战。合资企业尤其是外方,要有强烈的危机感,要坚定电动化发展的信心,强化电动车研发的技术创新和导入,站在世界电动化技术的前沿,才能确保其在中国有相对的发展空间。

虽然汽车行业新一轮的内卷才刚刚开始,未来各派系车的竞争格局如何尚存在变数。但不可忽视的是,日系车的警钟已敲响。

特别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