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博世“硬件+软件+服务”全栈能力惊艳上海车展
2023上海车展,博世集团展示了面向自动化、电气化、个性化及互联化的解决方案,智能座舱技术互动体验4.0、车辆动态控制系统2.0、190千瓦氢动力模块等多款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由本土团队开发的创新产品首展。从参展的最新产品和技术可以看出,博世的战略转型还在继续提速,尤其在软件定义汽车和电气化两大领域。
软件定义汽车进入新阶段
现代的汽车正在逐渐发展成“轮子上的智能手机”,由硬件、操作系统、软件以及服务构成。但在安全等关键功能上,汽车较智能手机更为复杂。
在软件层,博世中国持续推进产品与功能研发和创新,以更好满足本土市场需求。例如,在此次车展上首次展出的智能座舱技术互动体验4.0便是由本土团队研发、可实现无缝驾舱体验的信息娱乐域平台,搭载大算力芯片,支持“舱泊一体”的跨域功能。
“软件定义汽车”的概念提出已有时日,相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比如转向、制动及动力总成,博世过去都是分开提供给客户的。现如今所有的这些功能都可以合并在一个软件包里面,其优势在于客户能用软件包来实现跨域的功能。
“我们既可以把软件包作为一个独立产品提供给主机厂,也可以为他们提供独立的硬件,还可以提供软硬件一体的产品,软件与硬件之间的解耦是相比过去最明显的差异。”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及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主席马库斯·海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软硬解耦与跨域融合的另外一大优势是降低成本。从L1、L2,到现在的L2++,甚至有车企开始尝试L3,随着智能驾驶向高阶不断发展,对高算力芯片的需求不断增大,同时还需配备要激光雷达,在这种情况下,成本会变得比较高。通过跨域融合,比如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系统的“舱泊一体”跨域功能,能将芯片算力充分利用起来,有效降低智能化功能的成本。
“车辆对于软件的需求和过去相比,可以说是呈现出“爆炸式”增长。一些主机厂做软件开发,并不意味着博世作为供应商在软件开发上就会做得更少,恰恰相反,主机厂和供应商都需要在软件上做得更多。”马库斯·海恩指出。
软件定义汽车除了要在技术上革新,在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上也需要创新。过去博世各事业部相对比较独立,现在通过Mobility Company项目,博世正将内部架构变得“纵横交错”,促进跨域融合。
马库斯·海恩表示:“和中国主机厂商合作的时候,一方面要强调架构方面的合作,另外一方面要强调速度,我们通过这样的改变,不断使我们和本土伙伴的合作更加深入、有效。”
积极布局燃料电池技术
而在电动化方面,除了锂电,博世也在积极布局氢燃料电池技术。
燃料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和自动驾驶一样,都无法一蹴而就。围绕着氢气的产生、运输、储藏,都需要比较大的投入,而且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相比锂电池,燃料电池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对商用车而言。
“对于49吨的重型卡车,要保证长途行驶的需求和足够大的功率,需要配备足够大的电池,仅电池的重量就会达到5吨。如果使用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所占据的重量只有锂电池的二分之一,卡车就会有更高的载重比,也可以行驶更长的距离。”马库斯·海恩指出。
博世中国执行副总裁徐大全表示:“不论从技术成熟度来看,还是从氢动力模块集成的角度来说,博世认为从动力的实现到生产制造都没有问题。我觉得氢燃料电池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如何便宜地获取氢气,二是氢气的储藏和加氢站的建设。”
现阶段,燃料电池产品的体积还无法放在轿车中,因此,博世现在主攻的方向是商用车。“一方面,我们在验证系统,另一方面,也在做很多试运营,希望能一步步把技术提高,同时增加能量密度,把体积变小,从成本角度实现一定的可操作、可运行的商业模式。”徐大全表示。
新业务成绩喜人
在过去几年中,博世在电气化、自动化、互联化领域的新项目在博世整个业务占比中不断提升,从20%到30%,到有些地区达到了40%。在中国市场,博世已经为新能源乘用车提供了大量的电机、逆变器和电桥产品。同时,博世也在不断丰富燃料电池产品组合,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氢动力需求,已经推出了75千瓦和134千瓦的氢动力模块。
2022年,博世中国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销售额达到约1036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约7%,其中一个主要的业务增长点来自于博世和中国主机厂的合作。
2022年,博世中国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有约35000名员工,其中超9000 名研发人员。为加速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并更灵活快速地响应中国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博世正在加强各个业务领域的本土研发和软件开发能力。比如,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事业部将于今年在广州成立全新软件研发中心,并计划招聘约 100 名软件人才。
博世已经实现从传统的动力总成向电气化动力总成提供商转型,早在10年前,博世就意识到电动车市场即将爆发,并开始为电气化着手准备,包括电池、电驱和燃料电池技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博世也很早就认识到了半导体和碳化硅的重要性,并提前做出了重要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