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电话:010-6493779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28号院15号楼102室
一纸“解禁令”,中德两大车企攀上巅峰?
甲醇燃料真的可以让内燃机在未来继续主导汽车世界?
作者 | 马春生
编辑 | 商用汽车观察编辑部
设计 | 韦克效
日前,欧盟撤回了“禁燃令”,让甲醇再受热议,也让两大车企备受关注,一个是中国的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一个是德国的保时捷汽车。
2023年2月,欧盟通过了《2035年欧洲禁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明确表示从2035年开始禁售燃油车。协议颁发不久,德国开始反悔并联合意大利等六个国家,一起阻止该协议的实施。
随着一纸“禁燃令”的撤销,德国胜利成为既定事实,也让全球汽车产业动力变革原本清晰的道路再一次变得扑朔迷离。
|中德两国不同的甲醇“情结”
甲醇燃料领域,除了这次被推上舆论焦点的德国外,还有一个备受关注的国家,那就是中国,但二者发展甲醇燃料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初衷。
在我国,甲醇被列入战略资源,因此不管有没有这次的“禁燃令“被撤,中国推动甲醇应用,特别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都是既定事实,不会改变。
中国发展甲醇燃料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国家科委和交通部在山西共同开展甲醇燃料的研究和是实验,当时有480辆货车参与了研究该试验。
此后经过漫长的积累,2003年,国家有关部委将甲醇列为“国家替代能源发展计划”,并建议在山西试验推广。这时的中国,在甲醇燃料的发展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019年,中国的甲醇燃料热遍全球,这一年世界各国都开始来中国了解甲醇应用的实际情况。同年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发文,组织开展甲醇汽车推广工作,并组建甲醇汽车推广应用专家指导委员会。最近几年,以吉利为代表的汽车企业在甲醇的推广应用方面更是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同时甲醇在船用、港口等领域也开始大范围的应用。
我国发展甲醇燃料的直接目的是节能减排,但深层次目的是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特别是最近几年,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多维度的打压,确保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不然自明,因此甲醇的推广应用,在中国仍将继续。
与中国不同,甲醇作为燃料在德国最热起因是这次的“禁燃令”撤销。
对于德国反对“禁燃令”的原因,德国交通部长沃尔克维辛表示,内燃机也可以达到环保的目标,但更多人认为是德国政府的“内燃机情结”所致。
据了解,目前德国是全球汽车品牌最多的国家,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大众、奥迪、保时捷、宝马、奔驰外,还有博世、大陆、采埃孚等知名零部件企业,其汽车产业链相当庞大。德国的经济发展也高度依赖于汽车工业,有数据统计,在德国从事汽车行业的人数就高达80万人左右,收入约为4110亿欧元,是德国最大的经济支柱。
在此情况下,一旦禁售燃油车之后,不仅德国花了超百年时间建立的强大产业链必然会受到影响,届时汽车行业的失业人数会有所增加,最终导致政府的财政收入受损,甚至是引起工人大罢工等社会性事件。
此外,当前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等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引领者,美国也有特斯拉这样全球的新兴品牌,但德国却不占优势。为此,德国如何继续保持世界汽车产业的领先优势,继续发挥内燃机的强项,又不违背全球碳排放的大趋势,甲醇顺理成章地成为其救命的稻草。
可见中德两国在发展甲醇汽车的初衷完全不同,相同的是二者对推广应用家甲醇燃料都有着巨大的内在动力,也预示着甲醇汽车,至少在中德两国有着不错的发展预期。
|中德两大车企受益引关注
此次“禁撤“风波的档口,有两家车企引起关注,一个是中国的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一个是德国的保时捷汽车,二者都是各自国家甲醇汽车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也是甲醇的拥趸者,不同的是,前者是商用车,后者是乘用车。
在我国,吉利是最早涉足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领域的车企,早在2005年吉利就开启了甲醇燃料和甲醇汽车的研究。18年间,吉利在该领域成功解决了甲醇发动机零部件耐醇、耐久性能等行业难题,掌握了200余项甲醇汽车核心专利技术,同时也具备了甲醇汽车整车研发、制造、销售的全链体系能力。
远程新能源商用车作为吉利控股旗下的新能源商用车品牌,基于场景化精准定义,研发并推出了纯电换电、甲醇增程、甲醇混动、甲醇直驱等多元动力路线,促进商用车零碳陆运变革。
目前,远程醇氢重卡已在多地推广,相比传统柴油重卡,远程醇氢重卡燃料成本减少18%-32%,每公里最多节省1元钱,大大降低物流成本。2023年,远程醇氢动力将从重卡推广至轻卡、客车等全系商用车产品。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价值链碳中和,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积极探索,在西北利用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合成低碳甲醇;在海南,利用南海富碳天然气合成甲醇;在河北打造新能源商用车基地;在河南打造了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加氢制绿色甲醇工厂等。
在电池领域,远程探索甲醇重整氢燃料电池技术,很好地解决了氢能的储运问题,有效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成本。
与远程相比,保时捷在甲醇汽车的发展上起步不算早,但最近几年却非常的“卖力“,原因无外乎与德国政府一样的心态,就如保时捷发展与研究执行董事会成员迈克尔·施泰纳所说:“这项技术至关重要,因为内燃机将在未来许多年里继续主导汽车世界。”
其实,保时捷热衷推广应用甲醇汽车的时间与中国新能源汽车成熟发展的时间大致一致。也就是2020年左右,当这个老牌的传统强势品牌发现自身的优势即将消失的时候,被逼无奈开始关注甲醇。
2020年12月,保时捷与西门子能源公司合作的项目投资了2000万欧元,在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建立了试验工厂。2022年4月,保时捷宣布再次投资7500万美元,获得了位于智利圣地亚哥的HIF Global公司12.5%的股份,该公司是美国、智利和澳大利亚甲醇生产设施的控股公司。同年,保时捷位于智利的工厂正式开工,保时捷甲醇开始正式量产,预计年产13万公升合成燃料,2024年将达到5,500万公升,目标在两年后完成年产5.5亿公升的目标。
综上所述,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和保时捷汽车,在各自领域登上世界巅峰是大概率事件,一是自身在甲醇领域的先见性谋篇布局;二是政策的大力扶持,利好给力。这也是两家企业引起关注的原因之一,但个人认为,两家企业是否登上巅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旦甲醇汽车技术达到可以大规模推广的时代,其对当前的纯电动格局将带来怎样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大部分车企而言,好不容易形成的弯道超车优势是否还能继续?未来的汽车世界是否依然被“内燃机主导”?
当前保时捷们的忧虑似乎已经解决,但未来大部分车企是否也会经历保时捷们的忧虑?聪明的做法是“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