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电话:010-64937791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28号院15号楼102室
刘强东回国被热炒,多少人嗅到国家高层的万亿信号?
未来十年是中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十年?国家释放的信号确实令人期待。
日前,刘强东回国被上热搜,原因不是“奶茶”生娃的八卦,而是人们坚信,东哥这种“战忽局”常委级别的企业家,早已嗅到高层的信号。
这种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人们主要联想到的是2023年1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了新修订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将于202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2022年6月29日,国务院常委会已经落实部署政府投资重点工程,能用尽用以工代赈。半年的过渡期,人们对《管理办法》的实施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一经颁布,特别是“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等字句的出现,依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解读。
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于2023年2月1日,通过官方公众号进行了权威释义,并指出“以工代赈古已有之,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1984年,为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国家动用一部分库存粮棉布和中低档工业品,支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础设施建设,开启了新中国通过以工代赈开展开发式扶贫的序幕。1996年,以工代赈开始由实物折资方式转为安排财政扶贫资金支持。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安排国债资金支持各地实施以工代赈。2006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各地实施以工代赈项目。”
对于“以工代赈”的历史追溯,官方追溯到1984年,而民间追溯到了1000多年前。
属地广西的公众号“贩财局”撰文指出,1050年,宋朝杭州闹饥荒,主政官是范仲淹。为了应对这次荒年,范仲淹采取的措施中比较重要的一条总结起来是: 讨好富豪阶层,每天宴请达官贵人,大家每次都是兴高采烈,恢复他们的信心。接着大力搞基建,创造就业,给底层民众饭吃。
放在老范身上的标签是否权威,我们不去探究,但回望文字,我们会发现历史的惊奇。三年疫情,经济受创,2022年底放开后,促经济,稳就业,让企业有市场,让人民有饭吃,这绝对是头等大事。
在这一背景下,各省市一把手都在加紧拼经济。安徽省委一把手表示企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广东省中山市相关负责人现场直播公布自己的手机号等等,无一不体现了他们与企业家之间的亲密。
说了这么多,这与商用车行业到底有什么关系?相信对于企业从业者们来说,嗅到其中的奥秘并不是什么难事。
| 基建带来的商用车市场机遇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商用车的意义不言而喻,“以工代赈”为商用车带来的市场机遇也毋庸置疑,毕竟“以工代赈”的官方定义解释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工程”,而那句“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的内容,对我们来说也绝不是束之高阁的陈年旧礼。
以江西为例,2023年1月31日,江西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关于2023年提前批次中央财政以工代赈任务拟安排项目的公式”中,1—6月份整个上半年除了2月春节,其余每个月都有项目安排,无一例外,这些项目全部是道路、河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以“传统”工作模式启动基建,给商用车带来的直接影响首先是促进市场销量规模。日前,陕西经开区投放500辆新能源重卡;2023年雄安新区投放500辆新能源卡车,用于新区建设。公路方面,北京昌平投放60辆氢能客车等,都与政府层面的基建密不可分。
企业层面,企业对2023年的目标也都给予了积极的预期。2023年陕汽商务年会上,陕汽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宏明乐观指出, 2023年,重卡市场总体机遇大于挑战,行业销量预计在80-87万辆之间(即增长20-30%)。
其次,加深政企关系。2022年底,沉寂已久的氨能重卡在安徽长丰下线,2023年更是提出40辆投放测试的目标;2020年成立的氢通新能源更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与河南濮阳,内蒙古包头、呼伦贝尔、呼和浩特,吉林长春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步伐之快,说令人乍舌也不为过。
引用“贩财局”的话说,未来十年是中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十年,是否真的如此?不好做评判,相信2023年两会后,信号会更加的明晰。
| 万亿规模资本局不能小视
大家可能会怀疑“以工代赈”带来的基建规模对商用车的影响有多大?毕竟基建不等于商用车。
对于这样风向性的市场确实很难用量化的内容去衡量,但如果了解本次“以工代赈“带来的规模,我相信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评判的标准。笔者本人认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棋局。
仍以江西为例,上半年投资1.0516亿元,还只是首批公示,下半年肯定还有更多的项目入局。相信北上广以及中西部省市数据也会惊人。从先行指标看,2022年12月份,全国新入库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达到3.8万个,比11月份增长7.5%。这些指标显示,2023年以及以后的投资增长存在较大潜力。
对于投入规模,2022年6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委会已经有了相对明细的内容。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并指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配套融资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抓紧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分析认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实际上是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驰援基建的后续筹资手段。此前,国常会对一揽子政策措施做出过部署,提出“对金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要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并建立重点项目清单对接机制”。
对于这么大规模的投入,筹措渠道肯定会采取多样形式,包括发行金融债券、向央行申领PSL(抵押补充贷款)资金、发行专项建设债券等,经济专家分析认为,PSL或将重启。
在此背景下,即使当前地方财政收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许多区域的基建投资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的现象,但在多种措施的合力下,在国家的扶持下,预期可带动1万亿元以上的新增基建投资,成为多位经济学家的共识。
这或许也是东哥匆匆回国的原因,用“贩财局“的话说就是”政策的油门已经踩到底“,但这是否一定要引起商用车企业的重视?愚以为不能忽视,但有人一定认为这没啥影响,也没关系,毕竟市场哪里都有,东方不亮西方亮,守好自己的地盘,其他的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