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关于我们

 

 

 

 

商务合作

电话:13051199966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立路28号院15号楼102室

版权所有 © 1999-2018 北京云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京ICP备1803384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北京

封面故事 | 智能座舱谁是头部玩家?

作者:
2021/07/26
浏览量

对消费者而言,座舱的智能化水平已成为仅次于安全配置的第二大关键要素,其重要程度已超过动力、空间与价格等传统要素。那么,在炙手可热的智能座舱领域,主机厂、传统Tier 1供应商、互联网科技公司谁是头部玩家?

 
 
座舱智能化硝烟已起
 
智能座舱的星星之火,在中国汽车产业渐成燎原之势。
 
文  AO记者  李琳
 
尽管遭遇了缺芯与成本上涨等问题,特斯拉上半年依然以201,250辆的交付量,实现了销量的强劲增长。在口碑受到冲击、召回问题不断的情况下,特斯拉销量依然再创新高的原因,除了独一无二的品牌力外,还有其带来的颠覆性智能化体验,这种体验源于自动驾驶技术,也源于智能座舱。
 
2012年,Model S在美国面市,17寸的大屏就成为其科技感与智能化的标签。伴随着电动化不断推进,在特斯拉以及其他造车新势力的成功示范下,企业对于智能座舱的布局也越来越深入。除了越来越大的中控屏外,仪表盘、平视显示器(HUD)、音频硬件和软件、远程信息处理设备和座舱域控制器都成为智能座舱大显身手的地方。
 
有研究信息表明,目前中国市场座舱智能配置的新车渗透率约为48.8%,到2025年预计可以超过75%。智能座舱的星星之火,在中国汽车产业已渐成燎原之势。
 
市场将长期火热
 
据IHS Markit调查显示,在用户购车考量中,座舱智能科技配置水平,成为仅次于安全配置的第二大类关键要素,其重要程度已超过动力、空间与价格等传统购车关键要素。
 
从车企规划来看,以智能座舱提升新车产品力,成为车企新四化转型的方式之一。自今年上海车展开始,扎堆发布搭载智能座舱的产品,已经成为车企的日常。5月27日,大众推出UX原型车,主打车内座舱的革新;6月12日,雷克萨斯发布全新一代NX,引入全新Tazuna缰绳概念座舱;6月30日,传祺首款搭载“超感交互智能座舱”GS4 PLUS正式上市。
 
根据车企近期公布的规划情况看,在今年下半年,搭载智能座舱的产品还会陆续面市。大众MEB全系车型、奥迪全系车型、奔驰全系车型、上汽智己、蔚来et7、长城摩卡等上市新车都将配备座舱域控制器的方案。
 
由此可见,智能座舱下半年战况将依旧火热,这种火热有可能成为一种长期趋势。根据大数据调查显示,座舱智能科技配置需求的相关消费习惯尚在培育阶段,但仍有超过60%的用户认可座舱智能配置的价值并有望实现需求的转化,这反应出用户层面的座舱配置需求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从消费市场看,智能座舱提供的差异化功能更加受消费者喜爱。理想汽车透露,理想ONE车载音乐的日活率高达90%以上,车载语音、车载导航、车载视频日活率也都超过了40%。在小鹏汽车发布的4月月度智能报告中也指出,小鹏智能语音的日渗透率已连续23个月超过90%。用户对于车载音乐系统、车载语音系统使用率的提升,说明消费者对于智能座舱系统的接受度不断提升。
从市场规模看,中国智能座舱的市场份额在不断上升。预计到2030年,全球汽车智能座舱的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元,届时,国内的市场规模也将超过1,600亿元。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从当前的23%上升到37%左右,是全球最主要的智能座舱市场。
 
算力赢得未来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汽车智能化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一条是智能驾驶,另一条则是智能座舱。由于法律法规、技术路径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智能座舱的商业化推进更容易。通过布局智能座舱,车企不仅可以为产品打上智能化的标签,还可以打造产品力的差异化。
 
当未来汽车的硬件配置、性能指标都逐渐趋同的背景下,智能座舱可以带给消费者更加直观、更加个性化的体验。除了显示器、空调、安全系统、智能音响等硬件之外,不断升级的软件系统可以建立起汽车厂商与用户的长期关系,成为汽车厂商实现售后变现的直接载体。
 
消费市场有需求,技术跨越门槛相对较低,车企自然也愿意在这一领域增加投入。而政策的东风,为智能座舱的发展添了一把火。6月28日,工信部发布了2021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重点指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要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整车信息安全、软件升级、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和制定工作;同时,强化基础性标准支撑,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定义推荐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启动并持续推进信息安全工程、操作系统等基础类标准制定工作。
 
智能座舱市场越来越火爆,玩家也越来越多,但智能座舱这个新概念依然处于发展初期。中信证券分析指出,当前智能座舱仍处于电子座舱阶段,更多的是电子信息系统整合成“电子座舱域”;从第二阶段开始,软件真正体现智能座舱的功能,更多助理式功能不断添加;第三、第四阶段主要是自动驾驶普及后,智能座舱开始演变成个人的第三生活空间。
 
在座舱产品的机械时代,汽车座舱产业链主要由主机厂领导,博世、大陆、伟世通、佛吉亚等Tier 1供应商占据了座舱的大部分份额。随着汽车智能化浪潮的推进,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ADAS和自动驾驶所需的外部传感器的加入,以及智能座舱对于高算力芯片需求的增加,科技公司成为智能座舱时代的又一重要参与者。在智能座舱领域,以主机厂、传统Tier 1供应商、互联网科技公司互相融合、跨界竞争的局面已经形成。
 
在未来,以智能化的车作为平台、全面的车外和车内的感知为基础,将语音与触屏、情绪识别、手势识别、人脸识别、位置定位等等融合而成的多模态交互技术,正成为智能座舱的大势所趋。
 
伴随着智能座舱应用愈发集中,支撑快速数据吞吐、自主场景决策的高算力芯片成为一个关键环节。从目前的车企布局来看,WEY 摩卡、蔚来 ET7、零跑 C11 等选择了算力高达 4.2TOPS 的高通 8155 系统芯片,奥迪选择了三星自研的 Auto V9 芯片,算力达 2TOPS。
 
伴随着技术壁垒的不断攻克,搭载智能座舱的汽车价格将进一步下探。目前,搭载智能座舱汽车主要集中在15~40万元价格区间,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计,接下来,10万-15万元价格区间车型的智能化座舱需求将进一步加速释放。
伴随着各大玩家在这一领域研发投入的增加,算力更高、定价更低的智能座舱产品将会赢得未来。
 
 
传统车企:向智能要差异化
 
作为汽车与车主的高频触点,智能座舱已成为传统车辆向智能移动终端转变过程中的典型缩影。
 
文  AO记者  张静
 
5月27日,大众汽车推出众:UX原型座舱,主打车内座舱革新;6月12日,雷克萨斯发布全新一代NX,引入全新Tazuna缰绳概念座舱;6月14日,上汽乘用车公司与京东方精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智能座舱显示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时至今日,传统车企关于智能座舱的布局动作越来越频繁。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市面上的汽车智能座舱大部分是由博世、大陆、伟世通等Tier1供应商以及华为、百度、东软等科技公司巨头提供的。但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一汽、上汽、广汽、东风等传统车企也纷纷“杀入”这一赛道,尤其是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更是将智能座舱视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相对整车生产与制造,智能座舱产业与服务生态更为复杂,因为这是一个多方共建的生态系统,参与者包括整车厂、算法与芯片企业、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ICT企业、Tier1供应商等。
 
那么,传统车企为何要抢滩智能座舱?相比其他参与者,传统车企在智能座舱上的“打法”有何不同?尤其是在智能座舱已成为车企赋能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之下,传统车企自研的重要性究竟有多大?他们又取得了哪些成果?
 
未来汽车的可能性
 
带着上述疑问,7月18日,《汽车观察》记者在赴成都参加一汽-大众举办的“ID.Day科技嘉年华”活动中,对其“ID.未来空间”进行了探访。通过模型及相关讲解,不仅领略到了E3电子电气架构、MEB智能纯电平台动力战略的竞争优势,还看到了一辆未来感十足的概念车,感受到了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
 
而这款科幻气息十足的概念车正是大众汽车于今年5月27日刚刚在2021 DEMO WORLD世界创新峰会上亮相的众:UX原型座舱。经《汽车观察》记者了解,众:UX 原型座舱集合了诸多创新元素,比如颠覆传统汽车外观设计的隐藏式车轮、带来沉浸式体验的360°环绕屏、利用全息显示屏出现在OLED方向盘上或侧面屏幕上的Vicky数字助手等等。
 
不难看出,众:UX 原型座舱的发布重点在于车内座舱的革新,代表了未来车内座舱的发展方向,即对“未来座舱”提出了一种可能性——旨在打造成可以随意进行功能布局的生活空间。
 
其实,未来汽车究竟会以什么样子的形式呈现,目前尚不能百分百确定,因为没有人能够精确地预知未来,但可以通过技术趋势和用户需求去预测其大概的样子,毕竟任何产品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驱动和用户的真实体验。
 
2021年既是一汽-大众成立30周年的日子,也是其电动化元年。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迪斯博士、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杜思曼通表示,在大众汽车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一汽-大众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一汽-大众未来能否在电动化、数字化的浪潮中持续领航?这就要看旗下两款纯电SUV的交付情况了。
 
如果说ID.4 CROZZ的交付,标志着一汽-大众从真正意义上开启了电动车领域的新征程;那么ID.6 CROZZ的交付,则彰显了一汽-大众加速向电动化、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决心与高效执行力。而这两款车的最大卖点正是可为用户提供全触点服务体验、全维度生活圈层、全场景服务生态的智能座舱。
 
服务定义软件
 
 
眼下,主流车企正不断寻求对智能座舱的延伸与拓展能力,以期实现他们从“生产销售汽车”向“运营出行服务”业务模式的转变。“自今年4月17日发布‘科技跃迁’行动以来,东风公司就已经开启了向科技型企业全面转型的新征程,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与智能驾驶汽车,其中,岚图汽车就是我们‘科技跃迁’行动的先行者。”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尤峥如是说。
 
7月5日,《汽车观察》记者来到北京海淀机场专程体验了岚图FREE的智能科技。可以看出,岚图FREE的最大亮点就是拥有百万元级的配备、但价格只需31.36万元起步,而最为关键的越级体验正是来自于智能座舱。
 
岚图FREE不仅搭载了一体式可升降三联屏、主动夜视系统等领先行业的智能装备,还搭载了智能可调光的全景天幕以及波音787同款舷窗技术,并配备12项电动记忆调节和座椅通风、加热、按摩等功能。
 
“消费者对岚图FREE‘游艇级智能座舱’评价很高,可见,智能座舱已成为岚图FREE十分重要的产品力。”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在车辆开发过程中,考虑到儿童出行场景,岚图FREE还为儿童专属开发了VOYAH Care座舱模式,不仅能智能调节儿童在车内所需要的温度,还可支持车内摄像头自动识别,实现儿童锁自动落锁,尤其是当大人锁车离车时,车内空调还能继续维持通风,确保儿童呼吸畅通。
 
“未来,科技营收和服务营收占比要在整个东风公司自主业务盘中达到1/4,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如果说目前产品是软件定义汽车,那么下一代产品将是服务定义软件。过去,车企竞争主要围绕产品和品牌维度,现在主要围绕用户层面,二者在业务架构和业务逻辑上存在很大区别,而岚图汽车就是一家‘用户型’科技公司,理解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引领用户需求。”在尤峥眼中,尤其是伴随智能座舱的发展,汽车已成为家庭和办公之外的第三空间。
 
得智能座舱者得市场
 
在智能座舱众多参与者中,整车厂作为最终整合方,需要把软硬件、功能及生态服务商等各方角色集中起来,完成从整车制造到出行服务的全生态交付。而作为汽车与用户有着最直接接触的智能化产物,智能座舱虽然存在设计上的难点,但也正是其魅力所在。
 
在这方面,广汽乘用车公司不遗余力,作为首款搭载超感交互智能座舱的车型,传祺GS4 PLUS依托全新一代ADiGO 4.0智驾互联生态系统,通过AI、AR、大数据和5G互联,可实现全场景、全过程的沉浸式智能交互体验。
 
据了解,传祺GS4 PLUS超感交互智能座舱主要功能包括安全驾驶、亲子关怀、健康空气、科技赋能、能玩会造五大类,现已拥有超57项功能场景库,并且这些功能场景还均在不断迭代与更新中。
 
与此同时,刚刚于7月21日上市的2022款传祺GS4也搭载了超感交互智能座舱,可提供酷炫科技、音乐娱乐、安全驾驶、健康空气、亲自关怀五大功能包,涵盖疲劳缓解、分神提醒、抽烟通风、手势切歌、通话降音、声音复刻等功能。
 
自2008年成立以来,广汽传祺已走过13个年头,拥有260万车主,且在不同细分市场上都展示出了不俗实力。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广汽传祺销量已连续12个月实现同比正增长,2021年上半年累计销量达到150,974辆,同比增长28.3%。而销量提升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传祺GS4家族产品系列得到了进一步扩充,产品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升级。
 
“传祺GS4上市已有六年,这期间创造了中国自主品牌SUV最快突破100万辆的销售记录,迄今为止,保有量已超130万辆。通过这六年的发展,传祺GS4现已形成全新家族产品矩阵,2019年第二代传祺GS4焕新上市,随后又推出传祺GS4 PHEV、传祺GS4 COUPE,2021年6月更迎来传祺GS4 PLUS。”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广汽传祺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勇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不断丰富的车型外,产品力的持续进化也是助推其销量提振的要素之一,尤其体现在智能座舱的演进上。在“科技传祺”作为广汽乘用车公司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方向背景下,优先搭载超感交互智能座舱的全新传祺GS4家族产品矩阵,一直以来都是“科技传祺”的代表性车型。
 
5月31日,李勇在传祺GS4 PLUS正式量产下线并同步开启预售发布会现场,为6位车主颁发了智选体验官聘书,邀请他们体验超感交互智能座舱的一系列应用和功能,并收集建议对其智能座舱进行优化,不断丰富超感交互智能座舱的应用和功能,带来千人千面和常用常新的服务。
 
“在开发搭载ADiGO 4.0智驾互联生态系统的超感交互智能座舱过程中,我们联手了全球最优秀的科技公司,如华为、腾讯、地平线、科大讯飞等,并对其进行了100余项的科技整合,精度与响应速度在业界范围内都是非常领先的。”李勇对此强调,超感交互智能座舱将成为消费者的“智能娱乐座舱”和“交互生活空间”,其到来是人车关系从“工具”向“伙伴”演进的重要纽带。
 
智能座舱带来的不单单是产品的创新,更是造车思维的创新。在注重个性化交互的新消费趋势下,座舱布局不再千篇一律,各主机厂都在依照脑海中想象的智能座舱模样去规划“打法”,以重塑产品差异化价值。
 
那么,什么样的入局者才有可能成为颠覆者?一位车企老总这样感慨道,对客户的准确洞察更具战略决定作用,正迎来爆发式风口期的智能座舱更是如此。
 
 
进击的新势力
 
凭借自身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势力车企已经让智能座舱从好看进入了好用、实用的阶段。
 
文  AO记者  谭晶宝
 
随着人工智能向汽车行业的渗透,智能座舱早已不是陌生的词汇,但最先让消费者对智能座舱有直观体验并让这个词大肆流行起来的并非传统车企,而是以特斯拉、蔚来、小鹏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
 
当电动汽车的三电系统取代传统汽车发动机、变速箱之后,智能座舱便越来越成为电动汽车差异化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屏幕越来越多、联网设备越来越多、语音功能越来越多、实体按键越来越少成为各大车企发展智能座舱的共同趋势,同时每家车企对其也有各自的理解。即便同为互联网跨界而来,蔚来、小鹏三家头部造车新势力对智能座舱的理解也各有千秋。
 
蔚来:人情味
 
蔚来是三家新势力中唯一将车载智能交互系统实体化的企业,一块千万级像素的AMOLED屏幕、憨态可掬的造型和丰富的表情设计构成的智能交互助手NOMI是整个座舱的设计中心,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带来智能化便捷功能的同时,提供人性化的情感陪护。上车时NOMI 会主动打招呼;听音乐时 NOMI 会跟随节奏摇摆;点击大屏时 NOMI 会低头看你;下车时NOMI会摆手再见……在NOMI让座舱具有了人情味。
 
此外,蔚来的座舱做了诸多针对女性的专属设计。中控屏下留给鞋包的超大储物空间、配备双LED暖色补光灯的超大化妆镜,还有可放倒 160 度、前后大幅度滑动 210mm的女王副驾,随时可以让车内变成私人休息空间。
 
在生态方面,蔚来除了集成了百度地图、QQ 音乐、喜马拉雅、爱奇艺等功能应用外,还为用户专门打造了 NIO Radio。继NIO APP和NIO HOUSE打通线上线下社区之后,NIO Radio在车内通过声音创造了第三种社区连接方式,既可以让用户彼此连接和互动,又能为用户打造专属内容。
 
可以看出,蔚来对于智能座舱的思考并不在于功能有多丰富,而在于能否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是否贴合蔚来的品牌调性,也正如蔚来创始人李斌所说:“做汽车,最难的是服务用户。”
 
小鹏:科技感
 
从P7的“智能音乐座舱”到P5的“智能第三空间”,小鹏在智能座舱领域的探索走在了行业前列。得益于核心技术全部自研的开发方式,小鹏得以率先打造出了硬件开放的车载生态系统,这也让小鹏的智能座舱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可玩性。
 
小鹏Xmart OS车载系统上的第三方应用可以像智能手机一样,调用车辆上的数据和硬件能力,从而实现不同的应用功能。例如可以用方向盘控制游戏的狂野飙车、令人热血沸腾的声浪模拟、尽情嗨唱的移动KTV,以及“可见即可说”的全场景语音,不仅实现了对音响、氛围灯、麦克风等影音娱乐配置的调用,还实现了对包括灯光、方向盘、电动踏板等在内的车辆控制硬件的调用。
 
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拿来主义”下的新功能搭载上车层出不穷,但对不同功能之间进行整合优化,将不同硬件融合打通,则需要深度的自研。从P7上市之后的表现来看,硬件能力的开放并没有影响车辆的使用,更没有出现安全问题,这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是巨大的考验。
 
刚刚开启预售的小鹏P5继续突破对车辆空间的原有定义,将其打造为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之外的智能第三空间,创造了X-Play娱乐场景、X-Sleep睡眠场景、X-GO户外场景、X-Life生活场景以及X-DIY自定义五大场景,即使在车内,也能连接并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智能座舱的定义再次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小鹏汽车产品规划部副总经理江卫忠表示:“事实上当前业内对于智能汽车的终极形态并没形成一致看法,但汽车座舱向智能第三空间的转变则是必然趋势。”
 
 
理想:家庭风
 
作为一款六座SUV,理想ONE则选择了将“家”的概念贯彻到底,将车辆看成是家的一种延伸。因此,在座舱的打造上也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可移动的舒适的“家”。
 
理想ONE的座舱中最抢眼的莫过于集成了车辆信息、车辆控制、车载娱乐于一身的高清四连屏。数字仪表屏提供核心驾驶安全信息,中控屏集成导航、音乐等丰富的功能,副驾屏为副驾乘员提供专属娱乐和资讯,并配备独立蓝牙音源,独立的功能控制屏则告别了多级菜单,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控制选项。每一块屏都有属于自己的“用户”,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能找到自己的“归宿”。
 
“家”的概念同样体现在理想的智能语音系统上。全车语音交互系统在前后排布置多组高灵敏度麦克风,通过音频算法定位车内不同位置乘客,三排乘客都能与车辆进行语音交互,按照唤醒位置执行对应功能,并可进行多人交互。
 
在理想的应用生态中,除了常规的导航地图、音乐、视频等应用软件,还特别为孩子准备了小猴启蒙、凯叔讲故事等儿童类内容,充分照顾了不同家庭成员的需求,让出行与家庭产生了紧密联系,为理想ONE扣上了“奶爸神车”的光环。
 
新旧较量
 
作为汽车与消费者的高频触点,智能座舱已成为传统车企向出行服务公司转型的必争之地,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在大力投入。当很多传统车企还停留在追求更多功能、更炫的UI设计等表面功夫的时候,新势力车企凭借自身对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已经真正进入了以用户的使用场景出发,让智能座舱从好看进入了好用、实用的阶段。
 
传统车企软件开发能力不足,也没有互联网公司广泛的应用生态,现阶段在包括操作系统在内的众多软件开发上还不具备独立开发的能力,只能通过与科技巨头合作,大量上车的AliOS、鸿蒙OS均由阿里、华为直接提供,这样做虽然可以快速弥补短板,但同时也意味着同质化的问题,很难让品牌拥有差异化的智能体验。
 
但对造车新势力而言,由于本身就由互联网行业跨界而来,软件开发与数据运营本身就是他们的老本行,蔚来、小鹏等都选择自建技术团队,在底层操作系统上进行定制化开发,形成自己独有的操作系统。不仅如此,自研意味着对数据的绝对掌握,通过数据的积累和分析,然后以OTA的方式不断优化迭代,新势力已经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道路,将传统势力甩在了身后。
 
 
“华为们”的野心和诚心
 
纯做硬件的供应商生存压力可能会比较大,但软件供应商,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文  AO记者  李琳
 
汽车迭代的浪潮中,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行业共识,与用户需求直接相关的智能座舱,成为软件定义汽车的“当头炮”。
 
在语音、图像、人工智能、内容生态和用户运营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科技公司,入局智能座舱领域有着天然优势。特别是像华为、东软等佼佼者积累了大量生态链、连接能力和技术力量,为智能座舱多模态交互注入了新的活力。
 
根据IDC数据,未来5年内软件占车辆价值将达到40%,科技公司与传统OEM联手合作,或能够产生1+1>2的效益,顺利进入智能汽车竞争。
 
软件需求塑造新玩家
 
伴随着新四化浪潮的不断推进,智能座舱不止要满足“安全”需求,还要兼顾智能、趣味的出行体验。智能座舱功能的增加,让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成为发展趋势,支撑快速数据吞吐、自主场景决策的车端高算力芯片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智能座舱的玩家中,整车厂最熟悉硬件和组装,却不怎么懂软件;传统Tier1拥有软硬件开发能力,与整车厂合作经验丰富,但软件开发的能力并不顶尖。相比之下,科技企业虽然在硬件经验上比较缺乏,却拥有强悍的软件、系统。
 
 
东软集团副总裁兼汽车电子事业本部总经理孟令军表示,随着车企对软件需求的日益增加,供应商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才是胜出关键:“在汽车供应商体系中,一些纯做硬件的供应商生存压力可能会比较大,但对于软件供应商来说,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车载领域30年积累下来的技术经验与IP资产,让东软集团不仅能为车企提供系统集成、产品评价等专业服务,还可以进行高效的定制化、量产化开发,同时可支持与主机厂共建ODC,并按照车企规划推进软件开发进度,强化车企的IP储备。
 
在孟令军看来:“智能化是指车内的智能,网联化是指跟外部的通讯,这些功能都需要通过座舱来实现,因为智能座舱是车内智能与对外网联的结合点。而东软集团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人机交互与自动驾驶等智能化的衔接与融合做好,换句话说,我们就是打通智能座舱车内智能、人机交互、自动驾驶等功能的桥梁。”
 
现如今,智能化正在成为各大汽车品牌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传统车企在向智能网联汽车转型时最焦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智能化,而这恰恰是东软集团的优势所在,其所具备的软硬件结合能力,特别是围绕智能座舱提供服务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车企。
 
智能座舱的生态圈
 
智能座舱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技术和生态。当前,伴随着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的发展,汽车本身以及支持智能座舱的底层技术,例如5G、网络连接、大数据处理、高性能低功耗计算等,都在迅速进化。同时,迅速发展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也为智能座舱市场的壮大提供了土壤,从成熟的汽车制造商到造车新势力,从硬件厂商到软件生态厂商,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入这个领域并且持续加大投入,而消费者对座舱智能化与强大功能的需求,更加速了这一进程。 
 
在智能座舱领域,科技巨头们都已入场,利用自己在AI、通信领域积累的研发底蕴,在硬件、系统、生态领域充分布局,为汽车产业引入巨量的科研投入和领先技术,华为就是其中最鲜明的例子。
 
凭借着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华为的光芒已经不亚于任何一家主机厂。上海车展期间,华为与极狐联合打造的阿尔法S HI车型赚足了眼球,华为与塞力斯联合打造的“华为智选SF5”的车型,让塞力斯SF5销量在几天之内就突破了3000辆。从极狐阿尔法S和赛力斯SF5的例子,可以看出智能化对于电动汽车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华为智能座舱产品部总经理王庆文表示:“不论中国还是全世界,都缺一个面向汽车的真正的操作系统”。
 
在智能座舱领域,华为拥有三个重要布局:HarmonyOS、麒麟芯片模组以及AR-HUD。HarmonyOS是华为在不同设备之间通过模块化组合、抽取增减的方式,来快速打造的针对车机的鸿蒙操作系统。
 
华为在HarmonyOS上增量开发了12个车机子系统和5大业务增强能力,包括一芯多屏、车规高可靠、多业务并发、窗口自适应、基础能力组件。车机与其他智能终端之间有分享和联系,用一套系统满足各种硬件设备,将人、车、家打通,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
 
“华为通过硬件生态实现车内外分布式设备的互联互通,共同接入到计算平台和软件平台。”王庆文表示,“同时,华为在开放API帮助车企、一级供应商和生态伙伴,快速开发满足用户需求、又符合各个车企差异化的服务和特性,使用户的驾乘体验得到极致、得到有趣、得到享受。”
 
王军透露,基于HarmonyOS车机系统,华为已经与80多家软硬件伙伴们展开深度合作。努力改变当前座舱系统硬件固化、应用少、升级慢的局面,联合定义硬件接口,做到硬件即插即用、可替换升级、多样化硬件之间互联互通,并通过API接口开放给应用,快速开发全场景覆盖、多设备协同的座舱系统,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多样化的服务体验。
 
在HarmonyOS系统中,华为构造了基于麒麟模组计算平台,面向操作系统的座舱软件平台和包括AR-HUD和车载智慧屏的显示平台,行业生态涵盖应用层级的北向合作伙伴和软件层级的南向合作伙伴。硬件生态方面通过Open Lab,利用即插即用的方式不断更新,软件生态方面则通过API的方式开放给合作伙伴,甚至是游戏企业,以催生更多的商业模式。
 
王军曾表示,华为将始终坚持平台+生态的战略,并进一步加大在生态领域的投入。今年下半年苏州创新中心将对外开放,计划每年提供5,000多万元的设备支持,在3年内投入300多位专家资源、发展超过300家合作伙伴。重点围绕MDC、HarmonyOS座舱和数字平台构建合作生态圈,与车企、伙伴,以及高校和行业组织,紧密合作,推进联合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只做主机厂的服务者
 
在ICT领域积累多年的技术经验,以及强大的品牌效应,让华为造车的传言一直不断,特别是在小米、百度相继宣布造车进程后,车圈对华为造车的猜测甚嚣尘上。面对诸多猜测,华为一直秉承着坚定否认的态度:华为不造车,聚焦 ICT 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
 
王军表示:“华为在进入汽车行业后,就一直希望创造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这个模式让华为与整车企业在整车定义时就联合设计、联合开发,双方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智能汽车,这就是Huawei Inside模式的产生。”
 
通过Huawei Inside模式,华为希望与车厂强强联合,打造出一部好车。更多的情况下,华为采用传统的Tier1、Tier2的零部件供应的模式。王庆文表示:“华为通过硬件生态实现车内外分布式设备的互联互通,共同接入到计算平台和软件平台。同时,华为在开放API帮助车企、一级供应商和生态伙伴,快速开发满足用户需求、又符合各个车企差异化的服务和特性,使用户的驾乘体验得到极致、得到有趣、得到享受。”
 
与华为类似,东软同样将自己定义为车企的合作者。“不管是车企还是新入局者,对东软集团而言都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因为他们能做的有限,而我们能做的很多,除了能做SOA架构外,我们还是全球领先的IT Solution供应商,从云端到终端都可以赋能车企需求。”孟令军始终认为,市场终究还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发展格局。
 
在对于智能座舱得布局上,华为和东软都坚持做车企的合作伙伴,用科技赋能下游车企为核心战略。从实际市场发展角度看,科技公司结合自身技术研发优势与车企的量产落地能力,可以实现智能座舱“发布即量产”,加快产品落地速度,积累产品落地经验,帮助科技企业进行技术不断演进与迭代。
 
面对越来越多车企开始自建软件团队,相当于是把此前软件供应商的活拿来自己做,这是否意味着软件供应商的“用武之地”在逐渐变小?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整车企业也开始纷纷组建自己的软件团队,都在做SOA架构,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把此前软件供应商负责的工作转为自己亲自来操盘。这是否意味着软件供应商的用武之地会逐渐变小?
 
孟令军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车企能做的有限,而软件供应商能做的很多,比如东软除了可以做SOA架构,还有IT Solution的经验,目前东软是全球领先的IT Solution的供应商,从云端一直到终端,面向未来软件架构,可以持续赋能整车企业。”
 
事实上,整车企业也在发力智能座舱,而孟令军认为,车企即便做也不会一家通吃,一定会找相应的合作伙伴一起做开发,市场仍然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发展格局。
 
 
Tire1华丽转型
 
凭借软硬兼施的技术底蕴与超强集成能力,传统Tire们顺势攻进智能座舱领域。
 
文  AO记者  郑劼
 
在智能座舱的风口,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科技公司如大陆、佛吉亚等Tire代表也积极从传统的动力总成、底盘、内饰、座椅供应商向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
 
 
相比整车厂商与科技公司,传统Tire1们在智能驾舱领域有何过人之处?他们眼中的智能驾舱行业前景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布局?《汽车观察》与大陆集团人机界面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华兰超、佛吉亚未来座舱中国业务负责人王佳栋进行了探讨。
 
智能座舱为何吃香?
 
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正在重塑百年汽车业的新格局,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将围绕数字化座舱与电动汽车、自动驾驶三大主要维度展开,其中智能座舱的发展潜力之大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ICVTank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为330亿美元,2019年全球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0.3%至364亿美元,2020年再次增长至396亿美元左右。
 
对于智能座舱强势崛起的原因,王佳栋认为主要有四方面。其一,对比其他技术领域,智能座舱适用范围更广,从高端车到中低端车、从新能源到燃油车、从前装到后装都可以全面覆盖;其二,对比目前自动驾驶技术仍然主要应用在高架、高速等场合,智能座舱的用户使用频率更高;其三,入门门槛相对较低,部分玩家来自于原来的后端市场供应商;流量、生态效益显著,尤其是智能座舱中的智能网联产品可以带来直接的用户流量。
 
大陆集团人机界面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华兰超
 
华兰超则将其解释为汽车社会发展过程中顺其自然的必然结果:“传统汽车的用户体验主要来自于其动力性,舒适性,但随着汽车的发展,很大一部分用户体验将来自于智能座舱。而随着数字化和物联网的发展和成熟,汽车成为万物互联中的一个节点和终端,座舱的智能化成为汽车的一个基本需求。与此同时,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和转型,电动化和自动驾驶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智能座舱的加速发展。”
 
“未来消费者在选择汽车时,主要的关注点不再是曾经的汽车动力,而更多的是用户体验:安全、智能、便捷、舒适,以及人车互动及服务的持续更新。”华兰超称,目前智能座舱已经在整车中扮演起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体现和承载用户体验的关键载体,是品牌吸引消费者、增加用户忠诚度与黏性的重要一环,同时也能为整车企业与其生态伙伴带来全新的盈利模式。
 
大陆:软硬兼施
 
热土肥沃,但Tire1并非是热土中唯一的耕耘者。在机械座舱时代,掌握丰厚技术底蕴的Tire1挑起了大梁,但在智能座舱时代,芯片、算法、传感器、智能交互、显示技术、中央控制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在与整车厂商、科技公司的同台竞技中保持优势成为了大陆、佛吉亚等传统供应商必须考虑的问题。
 
“随着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不断朝着基于服务型架构的转型,产品的软件和硬件将不断解耦。”华兰超举例道,“智能座舱内的硬件和软件,就好比房子的装修。硬件是房子的硬装部分,软件是软装部分。对于传统Tire1而言,硬件和关乎安全的软件都是优势所在。”
 
以大陆集团为例,在硬件技术层面上,其有着丰富的积累:大陆集团有近120年的仪表研发和生产经验;在信息娱乐系统、显示屏、抬头显示器、空调控制器等座舱产品都有数十年的经验积累;并且正在不断推出座舱内的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大陆集团也在不断提升软件及系统研发实力:2021年7月,大陆集团宣布在重庆成立中国软件与系统研发中心。大陆集团中国软件与系统研发中心将关注智能网联汽车的软件开发,并进一步推动电子电气架构(E/E架构)向集成式架构的转变。
 
未来智能座舱的核心技术包括显示技术、车内感知技术、智能交互技术、人工智能、声音解决方案、智能座舱中央控制等,据介绍,在这六大核心领域,大陆集团均有布局,且实力强劲。在显示技术上,大陆集团具有仪表、中控台、曲面屏、3D屏、OLED屏、智能表面、抬头显示器(挡风玻璃抬头显示器、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等多种解决方案;在车内感知层面,座舱检测、车内摄像头等均有涉及;智能交互技术上,语音交互、手势识别、人脸识别、触控反馈等应有尽有;人工智能、声音解决方案和智能座舱中央控制等领域,大陆集团的语音交互、人脸识别、无音箱音响系统、驾驶舱高性能计算单元也值得一提。
 
“近120年的仪表研发与生产经验使得大陆集团升级为了仪表与显示屏技术的引领者,而大陆人机界面事业部的产品线也几乎覆盖了智能座舱内的所有产品。与此同时,大陆集团拥有全球的研发团队以及本地化解决方案服务的客户遍布全球各个市场,客户的多样性赋予了我们丰富的经验。再加之强大的集成能力,可以说我们是一个实力型的全能选手。”华兰超总结道。
 
佛吉亚:超强集成能力
 
在王佳栋看来,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传统Tire1、科技公司四方势力在智能驾舱领域的打法各有不同。传统车企有资金或集团内供应商资源的优势,有条件的还能选择自研路线,例如吉利、长城、上汽等;造车新势力可以依托互联网基础开发优秀的用户交互界面,而由成熟供应商提供智能座舱方案;Tire1以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等整合的软硬件产品为基础,拓展其他业务模式,例如软件解决方案;科技公司则按照自己情况以软件或硬件的一端为基础,在另一端协同发力。
 
佛吉亚未来座舱中国业务负责人王佳栋
 
相比之下,Tire1的优势主要在于强大的集成能力和为不同客户定制化的能力,但最底层的芯片和最上层的APP还是主要通过外部获得。
 
王佳栋提到的佛吉亚所具备的集成能力,在佛吉亚于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展出的智∙臻座舱上得到了充分体现。该座舱整合了佛吉亚座椅系统、内饰系统、歌乐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的最新科技,在个性化车内体验、智能化驾驶环境、沉浸式娱乐系统三方面表现卓群。
 
当用户步入座舱,欢迎模式即刻开启,通过嵌于座椅和门板的动态灯光效果及贯穿式座舱显示屏为用户带来宾至如归的体验。座舱内的IRYStec显示增强可根据驾驶员的视野和环境光线对显示屏进行个性化调节。
 
佛吉亚的高端座舱域控制器提供可量产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通过前后排“五屏联动”,简化了驾驶员与乘客和车辆之间的交互方式。座舱内整合了车载摄像头与雷达,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实时监测,并联动座舱内的电子通风系统和座椅声光交互。“光影炫动座椅LUMI”则营造出别具一格的光影内饰风格。
 
直到走出座舱,佛吉亚还设计了一套整合灯光和语音信息的程序与用户告别。如果有任何物品或任何人被遗留在车内,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车载监控系统可以提醒已离开的车主及时检查车辆。
 
“作为业内少数几家能够提供整套智能座舱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之一,佛吉亚智能座舱方案包含打开车门后目光所及的整体空间,包括座舱域控制器、前后排多屏互动、零重力座椅、氛围灯、电子出风口等。在用户能够接触到的软件方面,例如IRYStec显示增强、主动降噪等,佛吉亚也有所布局。”王佳栋称,“换句话说,我们既可以提供硬件,同时也可以提供硬件+软件+服务的全域方案,我们对自身的定位不单是一个传统的零部件供应商,而更是一个智能座舱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者。”
 
市场潜力与技术畅想
 
从长远看,智能座舱的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大?王佳栋预测,到2030年将超过80亿欧元,尤其是包括座椅、内饰和汽车电子在内的广义智能座舱,拥有无限的发展前景。
 
华兰超则认为,随着智能座舱的不断发展,未来智能化相关的产品将大幅度增长,其中驾驶舱高性能计算单元将是未来智能座舱最大的增长点。预计到2025年,驾驶舱高性能计算单元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将是2021年的3倍。
AI等新技术接踵而至,汽车的定义正在不断被刷新,两位Tire1代表同样从技术角度分享了各自对于智能座舱产业的展望。华兰超畅想道,未来汽车将成为智能生活的第三空间,而智能座舱将是第三空间的主要载体,将是万物互联的一个重要节点。数字化与沉浸式用户体验将成为未来智能座舱技术的主要趋势。
 
未来车内将有若干个显示屏由一个中央控制器(比如大陆集团的高性能计算单元)做无缝的协调。这样,可以在车内的所有显示器和其他设备上实现一致的视觉和交互设计 ,可以是触摸、手势、语音或任何其他类型的交互。与此同时,车内的用户体验也将是沉浸式的。例如,大陆集团在2021年上海车展期间展示的裸眼3D显示技术,就可以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体验。该技术无需眼镜或眼睛跟踪,能够为所有车内驾乘人员提供裸眼3D效果。通过手势或触摸触觉反馈,可与从屏幕中弹出的全息3D元件进行交互。
王佳栋则认为,未来的智能驾舱必定是多模态交互、多感官融合的模样,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都将综合运用到车内系统,同时,车辆在AI技术的加持下将具备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做到真正的“善解人意”。而这,也正是佛吉亚正为之努力的目标。
 
上半年,全球范围内的芯片短缺给汽车行业按下了暂停键,这一影响也蔓延到了智能座舱领域。在王佳栋看来,短期的供应短期确实对产销造成了不利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却加深了大家对于芯片和半导体行业的关注和投资热情,有利于成本的下降和技术的突破。佛吉亚和其他Tier 1以及OEM一样面临芯片短缺的影响,何时能够缓解仍要视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而定。
 
“技术的难题在摩尔定律面前终将得到解决,如何平衡和处理发展速度和功能安全、用户体验和驾驶安全、数据价值和隐私安全等问题,值得全行业包括监管部门和个人消费者一起来思考、实践、试错和迭代。”王佳栋表示。
 
但挑战往往不会仅存于技术层面,华兰超认为,未来智能座舱生态系统的发展和融合也是一大难题:“比如目前智能手机主要的生态系统就3个:苹果、安卓、鸿蒙。但目前座舱的生态系统非常多元化,如阿里生态、鸿蒙生态、百度生态、腾讯生态、QNX生态、安卓生态、AGL生态等等。如何跨生态的互联互通,是未来有待解决的难题。”
 
也正因为如此,大陆、佛吉亚均在加强与不同领域的生态伙伴的合作。目前,大陆正积极与国内的互联网企业、芯片制造车、通讯服务公司、软件科技公司、高校及研究院所开展合作,以整合资源,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大手笔收购电子、软件类企业也已经成为佛吉亚的日常,自2017年以来,佛吉亚先后收购或控股了好帮手、歌乐、SAS、IRYStec Software Inc.等7家企业的股权,同时也积极与Parrot、采埃孚、马勒、微软、地平线等跨界合作。
 
“在智能座舱领域,目前市面上没有任何一家能够覆盖整条价值链。无论是百年企业还是初创公司,都需要合纵连横、互相赋能,最大化提升自我。”王佳栋称。
 
华兰超对此表示赞同:“目前智能座舱市场发展很快,竞争也非常激烈,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有来自传统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国内零部件企业,以及新入局的来自消费领域和互联网的企业。我们相信这样的竞争会加速整个市场的快速发展。同时,其复杂程度,所需要的投入,是超过众多参与者的想象的。”
关键词:

特别策划